中新网10月30日电(上官云)近日,2014中国摄影金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落下帷幕,秦皇岛摄影家肖吉地获奖。30日上午,肖吉地接受记者邮件采访,谈及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对摄影艺术的看法。肖吉地表示,摄影艺术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,与个人的文化底蕴、社会阅历、观察能力均密不可分,“只有真正深入生活,才能保持旺盛创作活力。”
摄影艺术需要文化底蕴
本次参加“金路奖”评选,肖吉地报的是专题作品《故乡》,由8幅作品组成,全部取材于家乡秦皇岛农村朦朦胧胧的田园风光。说起来,这个专题的拍摄还有些偶然。
去年八月,肖吉地偕同妻子回老家,临近村头时太阳刚从东边升起,照在路边的稻田上,雾气朦胧,场景很美,感慨之下,肖吉地就顺便拍了几张。由此触动灵感,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创作,并随时调整、变换场景,从超千张照片中选出了70多张。为了增强怀旧感,又全部转换成黑白照片。
“现在看来,偶然中也有必然,我喜欢欧洲田园风光的油画,所以才能发现田园之美。摄影也是要有文化底蕴的。”肖吉地调侃道。
为了考察艺术界对自己作品的认可程度,肖吉地参加“金路奖”评选并顺利获奖,这也坚定了他追求自身艺术风格的信心,“当然,中国摄影金像奖是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,含金量非常高的。下次,我还要参加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选。”
“实际上,摄影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,与个人的文化底蕴、社会阅历、观察能力都是密不可分的。我想,这就是平时所说的‘悟性’。”肖吉地认为,摄影艺术要真正深入生活,切忌走马观花,心浮气躁,浅尝辄止。只有这样,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。
创作要把美呈现给世人
摄影也好、绘画也罢,它的胜出总归是因为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,肖吉地的获奖作品也是如此:并非传统纪实类,也不是一般风光的展示,而是对一些场景的艺术表现,看似简单,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。
“我会选取身边最普通的景物,融入拍摄技法,最大发挥相机的潜能,拍出人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。”肖吉地认为,所谓艺术感染力,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具有形式美,因此无论农村稻田、玉米地,还是小路、树林,他都会拍的雾气氤氲,亦真亦幻,颇具美好意境,“目前,我的一些作品,比如《故乡》,还没发现有人这样拍过。”
摄影是个非常艰苦的事,业内人士都有刻骨铭心的体验,肖吉地也不例外。披星戴月,风餐露宿,冰天雪地是常有的事,偶尔还会遇到危险。他回忆,有一次去拍海水,不小心踩碎冰层掉进齐腰深的海水,时值寒冬腊月,十分难熬。不过,出于对摄影的爱好,他仍然坚持下来。
“我的创作宗旨就是要把美呈现给世人。”肖吉地坚定的表示。
尝试用“慢门”拍摄大海
其实,肖吉地与摄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他还在部队服役,因工作关系常需要冲胶卷洗照片,虽然后来因为条件所限未能正式从事摄影行业,但这个情结却一直萦绕心头。
“后来数码相机刚刚开始流行,我买了,还买了摄影书籍,边学边干。”肖吉地说,“我刚开始主要以风光摄影为主,东奔西走,风景名胜、名山大川,忙个不亦乐乎。风光摄影作品雷同较多,常被称为‘明信片’,拍摄手法相对简单,但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。”
随着对摄影研究渐深,肖吉地不断调整拍摄思路,期待作品能够与众不同。于是,他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人和事、景和物,拍摄家乡的大海,家乡的一草一木。同时尝试用“慢门”拍摄大海,海水似云似雾,表现温柔恬静的一面。
曾经有人说,摄影算不得艺术,只是拍照而已。肖吉地却从不这样认为。他对艺术的理解也比较简单,即一门技艺的高层呈现:“比如,字人人会写,写好了才是艺术。摄影也是如此,当下拿相机拍照的人成千上万,好的作品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,好的摄影师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家。相较于其他门类,摄影家的付出甚至更多,个中艰辛不是业内人士很难体会到。”
目前,肖吉地仍有几个拍摄项目正在进行中,并筹划在年底或明年年初举办一次个人摄影展,以在家乡拍摄的三个系列的作品为主要内容,暂定名为《故乡三部曲》。 |